女,45歲。因“反復腹痛三周,再發半天”就診。患者三周前無明顯誘因反復出現劍突下疼痛,呈持續性,伴有噯氣、腹脹,無明顯腰痛背痛,無發熱,多次在我院及外院就診,查鋇餐透視及胃鏡提示“淺表性胃炎”,每次診斷均為“慢性胃炎”,給予制酸護胃等治療后好轉。
就診當日上午患者劍突下疼痛再作,遂來我院急診就診。既往體健,否認“膽囊炎”及“消化性潰瘍”病史,否認“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否認外傷史,否認食物或藥物過敏史。查體:體溫36.5℃ ,脈搏85次/分,血壓110/70 mmHg。鞏膜無黃染,腹壁無皰疹。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明顯干濕性啰音,心率85次/分,心律齊。腹平軟,莫菲氏征弱陽性,麥氏點無壓痛反跳痛。再次詳細詢問病史時,患者提及劍突下疼痛多與進食油膩性食物有關,遂給予查肝膽胰脾腎彩超示膽囊增大膽泥淤積,未見結石,考慮“膽囊炎”可能,給予左氧氟沙星、泮托拉唑鈉、硫酸鎂等靜脈滴注,消炎利膽片口服,疼痛很快緩解,隨訪近一月腹痛未再發作,遂明確患者劍突下疼痛系“膽囊炎”所致。
體會:本例患者誤診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疼痛部位高度提示“胃炎”,加之鋇餐透視及胃鏡支持“胃炎”診斷,干擾了醫生的診斷思維;
②接診醫生沒有重視患者劍突下疼痛與進食油膩性食物有關的重要信息,比較容易滿足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對臨床資料缺乏全面綜合的分析。因此本例提醒臨床醫生應全面掌握相關專業知識,重視對患者的體格檢查,開拓思維。對于所有劍突下疼痛的患者,在診斷為“胃炎”前或者診斷為“胃炎”后并按胃炎治療效果不佳時,一定要查肝膽胰脾腎B超以排除“膽囊炎”可能,避免誤診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