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是臨床常見的神經官能性疾病,是典型的心理與生理相互影響的疾病,以患者主觀感受為主,臨床表現多樣化,雖經多次臨床檢查,結果往往正常,但患者卻深感為苦。中醫雖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病名,但在中醫“四診合參,辨證論治”理論思想指導下,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往往能取得滿意效果,確有其優勢。
(1)呼吸補瀉法:是在應用針刺手法的同時配合病人呼吸的方法, 早為我國古代針灸醫家所重視。現代醫學研究,針刺中的補瀉方法就是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的一個過程,其中大部分通過興奮或抑制植物神經來作用于人體。如陰虛病人精神亢奮,心煩不寐,咽干口渴,喜冷惡熱,面熱目赤等,表現為交感神經功能偏亢的反應。此時,用補法滋其陰,可在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從而使交感神經得到明顯的抑制。
患者甲,男,34歲。于2013 年10月14日就診。主訴:半年來工作壓力不斷, 近1 個月, 經常頭昏、頭暈、耳鳴、腰酸、下肢無力、夜臥多夢、時而驚醒。查體: 精神不佳, 舌質紅, 苔微黃, 脈弦細。診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治療: 脈癥合參, 證屬肝腎不足, 陰虛火旺, 肝陽上擾。治宜滋陰降火,清上安下。處方:雙側太沖穴( 呼吸瀉法) 、太溪穴( 呼吸補法)。
操作: 囑患者仰臥位, 身心放松, 選0.35 mm x 40 mm 華佗牌針灸針, 快速進針, 以雙側太沖、太溪得氣為標準。然后開始指導患者做深吸慢呼的腹式呼吸, 待身心進一步放松后, 開始配合患者的呼吸頻率與幅度, 行呼進吸出、吸進呼出的針刺補瀉手法。留針45min , 每隔1 5min 行針l次, 連針10d, 諸癥去半, 效不更方, 又針15 d,諸恙悉除。
(2)穴位敷貼法(多汗癥):中醫學認為, 汗癥是指人體陰陽失調, 營衛不和, 滕理開合不利而引起汗液不能內守而外泄的病癥。無論自汗盜汗其病因多屬虛, 治療汗證, 關鍵是固澀斂汗。
操作:①選穴: 選用神聞穴。②藥物: 挑選無蟲五倍子適量, 干燥, 粉碎, 過80目篩,每取49裝入密封塑料袋中, 備用。③方法: 由專職護士指導和教會患者或家屬掌握臍部敷貼方法。每晚睡前將患者臍部用溫開水洗凈、擦干, 然后取五倍子粉49 (一小袋)用適量蜂蜜和水調勻成膏狀, 塞入臍部, 以膠貼進行固定, 次晨取下, 1次/d, 5 次為一療程。局部忌用肥皂等刺激性物品清洗, 局部有炎癥及破潰者暫停使用。1個療程結束后休息1天進入第2 個療程
(3)中藥湯劑:
病案一:不寐。
于某,男,49 歲,2010 年12 月29 日初診。主訴:入睡困難二年,加重一個月。病史:該患自述平素思慮過度,加之勞累,于近兩年出現入睡困難,心悸,健忘,每天需睡前口服舒樂安定片2mg 方能入睡。近一月因工作瑣事病情加重,伴頭暈,乏力,自服舒樂安定片癥狀無明顯改善,故今日來診。現癥見:入睡困難,心悸,健忘,頭暈,倦怠乏力,盜汗,手足心熱,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方藥:天王補心丹加減:
生地25g,二冬各15g,玄參15g, 當歸15g,
太子參20g, 丹參15g, 酸棗仁20g,柏子仁15g,茯
神15g, 遠志15g, 五味子15g,15g,龍骨20g, 牡蠣
20g,夜交藤15g, 炙甘草15g。
病案二:陽虛汗漏
遲某,女,59 歲,2010 年3 月24 日初診。
主訴:自汗4 個月。
病史:該患自述于四個月前因感寒出現發熱,汗
出,頭痛癥狀,自服感冒、退熱藥后,發熱、頭痛癥狀明顯緩解,但此后整日汗出不止,身寒畏冷,為求中醫藥治療,故今日來診。現癥見:全身汗出不止,身寒畏冷,小腹涼,神
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中醫辨證:汗證( 陽虛不固,營衛失調)治則:調和營衛,復陽固表。方藥:桂枝加附子湯加減桂枝15g, 白芍15g, 生姜15g, 大棗5 枚, 炙甘草15g, 附子10g, 黃芪15g, 麻黃根15g, 五味子15g。
病案三:胸中大氣下陷證。
李某,女,41 歲,2010 年03 月10 日初診。主訴:胸悶,氣短半年,加重半月。病史:該患自述于半年前生氣后出現胸悶,氣短癥狀。曾到多家醫院治療,行各項檢查均正常,服中西藥治療,癥狀無緩解,并于近半月加重,伴心煩,入睡困難,故今日就診。現癥見:胸中滿悶,氣短,善嘆息,心煩易怒,乏力,入睡困難,舌質淡,苔薄白,脈緩。
中醫辨證:胸中大氣下陷證( 肝氣郁結,大氣下陷)治則:益氣升陷,佐以疏肝。方藥:升陷湯加減黃芪30g, 柴胡15g, 升麻15g, 知母15g,桔梗15g,黨參20g,陳皮15g, 麥冬15g,酸棗仁20g, 五味子15g, 生姜15g,大棗5 枚,甘草15g。
中醫藥治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確有其優勢,但必須準確辨證,從法立方,以方藥,不可盲目一體化。且中醫治療疾病特別強調辨證論治,強調個體化治療,即“因人制宜”,正所謂“一人一方,千人千方,治病必求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