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例如利尿或抽腦脊液治療后患兒癥狀只能短暫緩解,因此只可作為緩兵之計,為手術治療之前的治療。
手術方式常采用的有三種,包括解除梗阻手術、建立旁路引流的手術以及分流術,根據患兒具體情況而采用相應的手術方法。許多醫院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先插一條引流管進腦室,經過皮下隧道將引流管的另一端引入腹腔,這是過去最常采用的治療方法,這種手術引流后并發癥較多,對于孩子最大的問題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身高在不斷增高,造成引流管的長度變短,要多次手術更換,在上世紀末,就開展了利用神經內窺鏡技術行第三腦室底造瘺術或腦室內脈l絡叢燒灼術。
腦室鏡第三腦室底造瘺術(EVT)?,EVT適用于第三腦室足夠寬(大于7mm)的梗阻性腦積水,禁忌癥為中間池過大、三腦室過小、腦底池閉塞、有放療病史的患者及交通性腦積水,EVT是梗阻性腦積水的首選治療方法。
目前,交通性腦積水能否采用ETV治療是爭論的熱點之一,國外學者指出交通性腦積水的原因是由于腦室順應性降低,增高的腦搏動壓使腦室擴張,ETV術后,腦室內腦脊液經造瘺口排出,可使腦內過高的收縮壓下降。臨床應用中,術后癥狀改善率達66.5%,與分流術66%相同,其中步態不穩的改善率高達75%,需注意的是造瘺孔直徑應大于5mm,,以免術后粘連堵塞,腦脊液通過造瘺孔進入正常生理性的循環吸收過程,充分體現出安全、有效、微創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