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正常人在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下,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經常保持動態平衡,當機體在致熱源作用下或體溫中樞的功能障礙時,使產熱過程增加,而散熱不能相應地隨之增加或散熱減少,體溫≥37.3℃稱為發熱。發熱的程度有高有低,根據經驗,臨床分成低熱,中等熱度,高熱,超高熱四種類型。低熱為37.4℃至38℃,中等熱度為38.1℃至39℃,高熱39.1℃至41℃,而超高熱就是41℃以上。
感染原因及其特征:
導致發熱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感染性因素,通常因細菌、病毒、支原體等的感染所致。二就是非感染性因素,常見的由藥物、甲亢、中暑、大面積燒傷、癌癥等導致。
感染性發熱往往起病急,有全身癥狀,并且常常血象高。而非感染性發熱往往熱程長,無明顯全身癥狀。
治療:
發熱是臨床常見的癥狀,如果體溫不高,可用冰袋或者酒精擦拭,或者吃布洛芬退熱治療。根據發熱的不同原因,針對病因治療,如果因為感染,那就要抗感染治療,可以遵醫囑應用柴胡注射液、地塞米松等藥物治療。如果是非感染因素,那就要積極針對原發病治療。
發燒后患者也應注意多飲水,積極補液,多休息,飲食清淡易消化,積極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