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嘔吐、腹瀉是秋季腹瀉三“標準”
秋季腹瀉”特指輪狀病毒腸炎,是感染性腹瀉中的一個主要病原,好發年齡在6個月至2歲嬰幼童。每年9月至11月秋季都是輪狀病毒腸炎的高發季節。
秋季腹瀉的臨床表現一般為急性起病,開始1至3天會有明顯的發燒、嘔吐癥狀,隨后開始出現腹瀉。秋季腹瀉的大便性狀是稀水便,俗稱“蛋花湯”一樣的便,沒有明顯的黏液和膿血,并且腹瀉次數很多,少則一天五六次,多則一天十幾、二十次。
秋季腹瀉的病程大致為3至7天,但不少幼兒會遷延兩到三周的時間,腹瀉情況一直不見好轉。其原因是病毒感染引起腹瀉,會影響小腸絨毛的乳糖酶。如果腸內乳糖酶恢復得快,腹瀉就可慢慢痊愈;而如果是小腸損傷較重的孩子,乳糖酶恢復得慢,就會導致遷延不好。
建議,出現這類腹瀉癥狀的,一定要先去檢查大便常規。出現腹瀉后2小時內化驗大便,用干凈器皿盛裝送到附近醫院檢查。一般由病毒感染引發的腸炎,大便常規白細胞正常或輕微升高,且沒有紅細胞,潛血也呈陰性。當然,也有不少醫院可以直接檢查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腸炎癥狀輕的患兒只需自行服藥,一種是蒙脫石散黏膜保護劑,一種是益生菌補充幫助恢復腸道菌群,還有一種則是口服補液以防脫水。家長需要觀察患兒的精神、臉色、尿量、眼淚等情況。輪狀病毒腸炎癥狀重者,則需要到醫院就診給予靜脈補液治療。
而遇到遷延不愈的情況,則可能屬于繼發的乳糖不耐受,建議母乳喂養的嬰幼兒適量補充乳糖酶,配方乳粉喂養的幼兒則需要將奶粉換為腹瀉奶粉。其原理就是讓孩子避食乳糖或者幫助乳糖消化。
過敏性腹瀉更普遍易被誤診為痢疾。
除了家長們關注的秋季腹瀉外,造成嬰幼兒腹瀉的原因其實非常多,大致可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兩大類。
其中,過敏引發的非感染性腹瀉——過敏性腸炎的發病率非常高,并且以新生兒和幾個月大的嬰兒為主。這些孩子主要是對奶粉過敏,或者是因母親攝入了易致敏性食物(牛奶、雞蛋、海鮮等)后食用母乳過敏。
患過敏性腸炎患兒,通常的表現都是吃得好、精神好,不發燒也沒有明顯嘔吐;血常規中白細胞不高,嗜酸細胞正常或輕度升高,炎癥指標C反應蛋白不高;但大便常規中白細胞可以非常高,紅細胞也可以有增多。大便表現為有黏液、出血。而大便常規中白細胞、紅細胞增高的癥狀,非常容易被誤診為細菌性腸炎或者痢疾,并給予抗生素治療。但實際上,孩子完全不是因為不注意衛生引發的感染性腹瀉,而僅僅是過敏引起的。更何況,痢疾的癥狀還會伴有發熱、里急后重、腹痛等感染中毒癥狀;血常規表現為白細胞高、中性粒細胞高、C反應蛋白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