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作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其準確鑒別對于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黃疸主要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及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四大類,各類黃疸的成因、表現及治療策略各不相同。
1、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多由于紅細胞大量破壞,釋放過多膽紅素所致。其特征為皮膚黏膜淺檸檬色,無皮膚瘙癢,伴有貧血及血紅蛋白尿。治療關鍵在于控制溶血,如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必要時進行輸血。
2、肝細胞性黃疸
肝細胞性黃疸常因肝細胞受損,導致膽紅素攝取、轉化及排泄障礙。患者皮膚黏膜呈淺黃至深金黃色,伴有乏力、食欲減退等癥狀。治療上應針對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需抗病毒治療,同時配合保肝藥物如甘草酸制劑、還原型谷胱甘肽等。
3、膽汁淤積性黃疸
膽汁淤積性黃疸由于膽道梗阻,膽汁排泄受阻而引起。患者皮膚呈暗黃或黃綠色,瘙癢明顯,糞便顏色變淺。治療首要解除梗阻,如手術取石、放置支架等,并輔以利膽藥物如熊去氧膽酸、腺苷蛋氨酸等。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多與遺傳相關,患者常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現黃疸,多數情況下無需特殊治療,但應定期監測膽紅素水平。
黃疸的鑒別診斷是確保有效治療的前提,臨床醫生需結合患者病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綜合判斷,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