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引起的黃疸主要屬于阻塞性黃疸。
膽結石,作為常見的膽道系統疾病,其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膽汁成分改變、膽道感染等。當膽結石移動到膽管并造成阻塞時,便可能引發黃疸。這種黃疸,醫學上稱之為阻塞性黃疸,其發生機制主要是由于膽汁排泄受阻。
具體來說,阻塞性黃疸的形成有以下幾個關鍵點:
1、膽汁淤積:膽結石阻塞膽管后,膽汁無法正常流入十二指腸,從而在肝內淤積。隨著時間的推移,淤積的膽汁中的膽紅素會滲入血液,導致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形成黃疸。
2、肝功能受損:膽汁淤積不僅影響膽汁的排泄,還可能對肝細胞造成損害。肝細胞受損后,其攝取、轉化和排泄膽紅素的能力下降,進一步加重黃疸的程度。
3、臨床表現:阻塞性黃疸的患者通常會出現皮膚、鞏膜黃染,尿色加深,大便顏色變淺等典型癥狀。同時,可能伴有皮膚瘙癢、乏力、食欲減退等不適。
4、診斷與治療:通過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手段,可以明確診斷阻塞性黃疸。治療上,除了針對膽結石本身進行手術或藥物治療外,還需對黃疸進行對癥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熊去氧膽酸、腺苷蛋氨酸等,它們能促進膽汁排泄,降低血液中膽紅素水平。
5、預防與護理:預防膽結石的形成是減少阻塞性黃疸發生的關鍵。平時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高脂肪飲食,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對于已經發生黃疸的患者,除了積極治療外,還需加強護理,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