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感染的內源性感染源主要是患者自身的正常菌群或條件致病菌。
內源性感染,即感染源來自患者自身。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皮膚、口腔、呼吸道、腸道、生殖道等部位都有一定數量的微生物寄生,這些微生物在機體健康狀態下并不致病,被稱為正常菌群。然而,在某些條件下,如機體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調或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等因素的影響下,這些正常菌群或條件致病菌可能轉變為致病菌,引發內源性感染。
內源性感染的發生機制復雜,以下五點為主要原因:
1、免疫力下降。患者因疾病、營養不良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因素導致免疫力下降,使得原本不致病的微生物有機會引發感染。
2、菌群失調。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如頭孢菌素、青霉素、氟喹諾酮類藥物等,可能破壞體內微生物的平衡,導致某些細菌過度繁殖而致病。
3、醫療操作。手術、導管插入等醫療操作可能破壞機體的天然屏障,為內源性微生物提供感染機會。
4、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等,這些疾病狀態會降低機體的抵抗力,增加內源性感染的風險。
5、年齡因素。嬰幼兒和老年人的免疫系統相對較弱,更容易發生內源性感染。
綜上所述,內源性感染是醫院感染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了解其感染源及發生機制對于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