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一種慢性肝病,其特征為肝臟組織的彌漫性纖維化與假小葉形成,導致肝臟功能逐漸減退。在這一病理過程中,血小板計數減少是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導致肝硬化患者血小板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脾功能亢進
肝硬化時,肝臟內的血流受阻,導致門靜脈壓力增高。這會引起脾臟淤血腫大,進而出現脾功能亢進,大量破壞血液中的血小板,使其數量顯著減少。
2、營養障礙
肝硬化患者往往伴有營養攝入不足和營養吸收障礙,導致造血所需的原材料減少,從而影響血小板的生成。
3、治療藥物影響
在治療肝硬化過程中,某些藥物如抗病毒藥物、免疫抑制劑等,也可能對血小板計數產生一定影響,導致血小板水平下降。
針對肝硬化引起的血小板減少,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相應藥物進行治療。常用藥物包括:恩替卡韋片,用于抗病毒治療,改善肝功能;升血小板膠囊,專門用于提升血小板計數;水飛薊賓葡甲胺片,具有保肝作用,可減輕肝臟負擔,間接促進血小板恢復。
綜上所述,肝硬化確實會導致血小板低,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合理使用藥物,以期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