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電圖檢查報告中的數值等內容,一般建議交給醫生查看,非專業人員很難看懂。一、狹義肌電圖
狹義肌電圖指的是同心圓針肌電圖(見下圖),即常規肌電圖,適合用于記錄肌肉靜息和隨意收縮的各種電活動特性。
適應證:脊髓前角細胞及以下病變(下運動神經元病變)。
其中:
“Muscle”為測試肌肉名稱(結合臨床選擇測試部位)。
“安靜”為肌肉靜息狀態,觀察插入電位和自發電位,由操作員根據針電極插入肌肉及肌肉未收縮時在屏幕上觀察到的波形判斷,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Amp”為波幅,“Dur”為時限,“Poly”為多相波百分比(一般肌肉不超過20%):均為肌肉輕度收縮狀態時運動單位動作電位(MUAP)的情況,不同肌肉有不同的正常值范圍。
正常MUAP示意圖
在最右側(拍照原因圖中未顯示)一欄為肌肉大力收縮狀態時運動單位的募集現象。報告單只手寫結論(如干擾相、混合相、單純相、病理干擾相等),沒有波形。
正常為干擾相
常規肌電圖主要用于診斷及鑒別神經源性損害(指由于周圍神經和神經末梢損傷導致的肌肉疾病)和肌源性損害(指由于肌肉受到了嚴重的創傷或者受到機械的外傷等原因導致的肌肉疾病)。
二、廣義肌電圖
除常規肌電圖外,廣義肌電圖還包括神經傳導速度(NCV)、重復神經電刺激(RNS)、H反射、皮膚交感反應(SSR)、單纖維肌電圖(SFEMG)等,適合用于因神經和肌肉病變做肌電圖檢查的,下面重點介紹神經傳導速度和重復神經電刺激。
1.神經傳導速度(NCV)
用于評估周圍神經傳導功能。NCV無需扎針,一般先于EMG進行,與EMG結果結合,對脊髓前角細胞、神經根和神經叢病變進一步定位。包括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F波。
(1)MCV
“MotorNerves”對應檢測神經名稱(最常見上肢選正中神經和尺神經,下肢選腓腸神經和脛后神經)
“Lat”為潛伏期,“Amp”為波幅,“CV”為傳導速度(因MCV記錄電極置于肌腹,傳導速度不單純,因此一般不看,重點看潛伏期和波幅)。
(2)SCV
SCV各項同MCV,不同的是重點看波幅和傳導速度(測得的傳導速度較單純)。MCV和SCV潛伏期延長、傳導速度減慢反映髓鞘損害,波幅降低反映軸索損害(一般>80%為肯定損害)。臨床常有髓鞘合并軸索損害的情況,應根據減慢或降低幅度的多少,及病人的臨床情況綜合判斷以哪種損害為主,或者兩者并重。
(3)F波
運動神經遠端受到刺激,沖動沿神經逆行傳導至前角細胞,使其興奮放電,形成F波,因最初在足部小肌肉得名,反映運動神經近端功能。
主要觀察F波的出現率(>80%為異常)、傳導速度(或平均潛伏期,每個實驗室有自己的正常值)。如圖所示,每一次刺激產生形態規則的動作電位(M波),平緩回到基線后再次出現一個較為低平,形態不太一致的小波,即F波,通過測定F波出現的時間及其他相關參數可計算F波傳導速度。F波出現率下降為脫髓鞘病變的最早表現。F波傳導速度減慢提示近端存在脫髓鞘病變。
2.重復神經電刺激(RNS)
用于檢測神經肌肉接頭功能,可鑒別突觸前膜和突觸后膜病變(尤其是重癥肌無力MG和Lambert-Eaton綜合征)。根據刺激頻率分為低頻RNS(<5Hz)和高頻RNS(10~30Hz)。
·肌肉選擇:眼輪匝肌(面神經),三角肌(腋神經),小指展肌(尺神經),斜方肌(副神經),下肢肌肉少見。
計算:
波幅遞減:第4、5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百分比。
波幅遞增:最高波幅比第1波波幅上升百分比。
異常:
波幅遞減:低頻波幅遞減>15%,高頻波幅遞減>30%。
波幅遞增:高頻波幅遞增>100%。
MG:低頻、高頻均遞減Lambert-Eaton綜合征:高頻遞增,低頻可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