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觀察皮膚顏色,根據(jù)皮膚黃染的部位,范圍和深度,估計血清膽紅素增高的程度,判斷其轉歸;
二、光照療法;
三、提早喂養(yǎng),刺激胃腸道蠕動,促進大便和膽紅素的排出;
四、觀察體溫、脈搏、呼吸以及有沒有出血的傾向,患兒哭聲、吸吮力及肌張力的變化,判斷有沒有核黃疸的發(fā)生的;
五、遵醫(yī)囑給予補液和白蛋白治療,糾正酸中毒,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
六、健康教育,講解黃疸病因及臨床表現(xiàn),以了解病情的轉歸,取得家長的配合,既往有新生兒溶血性流產(chǎn),或死胎的孕婦,應講解餐前檢查及胎兒宮內治療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兒出生時溶血癥的發(fā)生,膽紅素后遺癥者應該給予康復治療和護理的指導,母乳性的黃疸患兒,母乳喂養(yǎng)可暫停一到四天,并且改為隔次母乳喂養(yǎng),黃疸消退后再恢復母乳喂養(yǎng),紅細胞缺陷者禁食蠶豆或其他食品,患者的衣服保管應該放干凈,不應該放樟腦球,注意藥物的選用,以免誘發(fā)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