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是指體內液體在組織間隙過量積聚的現象,它可根據發生機制和臨床表現進行分類,并具有不同的特點。
水腫主要分為心源性、腎源性、肝源性、營養不良性以及特發性等幾類。這些類型的水腫各有其獨特的表現和成因。
1、心源性水腫,常見于右心衰竭,水腫首先出現于身體低垂部位,具有對稱性、凹陷性,且活動后加重,休息后可減輕。
2、腎源性水腫,多見于各類腎炎和腎病,水腫首先發生在晨起時出現眼瞼與顏面水腫,發展迅速,常有尿常規改變、高血壓及腎功能損害的表現。
3、肝源性水腫,主要表現為腹水,也可首先出現踝部水腫,逐漸向上蔓延,而頭面部及上肢常無水腫,常伴黃疸、肝脾腫大、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等體征。
4、營養不良性水腫,主要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長期營養缺乏導致,水腫發生前常有消瘦、體重減輕等表現。
5、特發性水腫,這類水腫的原因不明,可能與內分泌功能失調有關,多見于女性,主要表現在身體下垂部位,臨床特點為晨間起床時僅有眼瞼與顏面微腫,下肢可有凹陷性水腫。
在治療水腫時,常用的藥物包括利尿劑如呋塞米、氫氯噻嗪,以及醛固酮拮抗劑如螺內酯。這些藥物能夠促進體內多余液體的排出,從而減輕水腫癥狀。但需注意,治療時需根據水腫類型和具體病因,合理選擇藥物,并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