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在中醫理論中屬于“痹證”范疇,多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中醫治療此病,重在辨證施治,以調和氣血、祛風除濕為基本治法。
類風濕關節炎的中醫診斷,首先依賴于詳細的四診合參,通過觀察患者的舌苔、脈象以及詳細詢問病史和癥狀,來確定病因病機和證候類型。中醫將該病分為風寒濕痹、風濕熱痹、痰瘀痹阻和肝腎兩虛等多種證型。
1、風寒濕痹型,治療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為主,常用方劑如麻黃加術湯,藥物包括麻黃、桂枝、杏仁等。
2、風濕熱痹型,治療原則是清熱疏風、除濕止痛,代表方劑為白虎加桂枝湯,其中包含石膏、知母、桂枝等藥材。
3、痰瘀痹阻型,治法為化痰行瘀、蠲痹通絡,可使用雙合湯加減,其中包含桃仁、紅花、當歸等活血化瘀之藥。
4、肝腎兩虛型,治療時注重培補肝腎、舒筋止痛,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其中包含獨活、桑寄生、杜仲等補肝腎、強筋骨的藥物。
除藥物治療外,中醫還強調生活方式的調整,如避免潮濕環境、合理飲食、適度鍛煉等,以配合藥物治療,共同改善患者的癥狀和生活質量。中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旨在整體調理,既關注癥狀的緩解,也注重體質的改善,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