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通常分為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食管型頸椎病5種類型,通常有頸背疼痛、四肢麻木、頭暈、陣發性眩暈、吞咽困難等癥狀。患病后應及時就醫、規范治療。
1、神經根型頸椎病:
主要是因椎間孔變窄,導致神經根受壓引起的,多見于第4~7頸椎,早期患者可表現為頸部疼痛、發僵,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嚴重時可出現上肢沉重無力、握力減退等癥狀。
2、脊髓型頸椎病:
是因頸椎間盤導致脊髓受壓引起的,臨床癥狀可表現為上肢麻木疼痛、雙手無力,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捆綁感,下肢麻木沉重、行走時雙腳有踩棉花感等。
3、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主要是頸椎病變刺激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引起,患者常有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耳鳴、鼻塞、口干、惡心嘔吐、心悸、胸悶等癥狀。
4、椎動脈型頸椎病:
是由骨刺壓迫椎動脈或血管變異導致供血不足引起的,患者常表現為發作性眩暈、復視伴有眼震,有時也可伴有惡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等癥狀。
5、食管型頸椎病:
是由于頸椎前緣巨大骨贅直接壓迫食管后壁引起的,會導致食管狹窄,使患者出現吞咽時有梗阻感,甚至會出現進行性吞咽困難。
無論是患有哪一種頸椎病,都應及時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氯唑沙宗片、鹽酸乙哌立松片等藥物治療,有助于緩解癥狀。必要時也可以在醫生的操作下采取頸椎間盤切除術或者頸椎間盤融合術等手術治療。術后應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避免長時間低頭,睡覺的時候保持枕頭高低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