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的發生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外源性致熱源
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人體后,其產生的毒素或代謝產物可作為外源性致熱源,作用于白細胞,激活中性粒細胞,進而產生和釋放內源性致熱源。
2、內源性致熱源
在發熱激活物的作用下,白細胞可釋放內源性致熱源,如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等,這些細胞因子可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引起體溫調定點上升。
3、體溫調節中樞調定點上移
在內外致熱源的作用下,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調定點上移,機體出現畏寒、寒戰等現象,促使機體產熱活動加強,散熱活動減弱,直到體溫升高到37℃以上時才出現散熱反應。
在治療發熱時常用的藥物包括解熱鎮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此外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菌素等也常用于治療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通過殺滅或抑制細菌生長,從根本上消除外源性致熱源。
發熱的發生是多因素、多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了解這些機制有助于更好的診斷和治療發熱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