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燒醫學上通常指的是體溫在37.3℃至38℃之間的輕度發熱狀態,這種體溫升高雖不及高燒顯著,但同樣是身體某些異常狀況的反映,不容忽視。
低燒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點:
1、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如感冒、咽喉炎等,病原體侵入人體后激發免疫反應,導致體溫升高。
2、某些非感染性疾病,如風濕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也可能引起低燒。
3、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樞,導致低熱。
4、藥物熱,某些藥物如抗生素、抗結核藥等,使用后可能引起藥物性發熱。
5、生理性低熱,如女性在排卵期或妊娠期,體溫可能輕度升高。
處理低燒時應首先明確病因,對于感染性低熱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菌素等控制感染。對于非感染性低熱,需針對具體疾病進行治療,如調節內分泌、停用引起藥物熱的藥物等。同時患者可通過物理降溫方法,如用濕毛巾敷額頭、多喝水等,來輔助降低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