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貧血一般是由于紅細胞的生成與破壞兩者之間失去了平衡造成的。臨床上根據疾病發生的原因,將貧血分為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和紅細胞或血紅蛋白生成不足引起的貧血。
失血性貧血:急性失血如外傷,出血性疾病等。慢性失血如腸道畸形、潰瘍病、鉤蟲病、腸息肉、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等。
溶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是由于紅細胞破壞速率增加(壽命縮短),超過骨髓造血的代償能力而發生的貧血。骨髓有6~8倍的紅系造血代償潛力。如紅細胞破壞速率在骨髓的代償范圍內,則雖有溶血,但不出現貧血,稱為溶血性疾患,或溶血性狀態。
紅細胞或血紅蛋白生成不足: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合成需要很多元素和營養物質的共同參與,包括鐵、銅、蛋白質、維生素B12、維生素B6、維生素C、維生素A、葉酸等物質,這些物質缺乏會導致貧血的發生。其次,骨髓是造血的主要場所,若骨髓造血功能出現異常,則會導致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發生。若小兒感染了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也可能造成貧血。其他因素若小兒有慢性腎功能不全、鉛中毒、惡性腫瘤等情況,也可能導致貧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