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即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其發生機理復雜多樣,主要涉及電生理異常、心臟結構改變及外部因素誘發等多個方面。
電生理異常是房顫發生的核心機制。心臟的電傳導系統出現紊亂,導致心房內的多個異位起搏點同時發放沖動,使得心房肌各部分的不應期極不均衡,從而引發各部分心肌的快速而不協調的顫動。
心臟結構的改變也為房顫的發生提供了土壤。如心臟瓣膜病、冠心病等引起的心房擴大,會導致心房內電信號傳導的異常,增加房顫的風險。
某些外部因素亦可誘發房顫。例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電解質紊亂、急性酒精中毒等,都可能通過影響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特性而觸發房顫。
遺傳因素在房顫的發病中也不容忽視。有研究顯示,房顫具有家族聚集性,可能與某些基因的變異有關。
藥物因素也是導致房顫的一個重要原因。某些藥物如洋地黃類藥物過量使用、腎上腺素類藥物的不當應用,以及某些非處方藥如含咖啡因或麻黃堿的藥物,都可能誘發房顫。
在治療房顫時,常用藥物包括β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用于控制心室率;抗凝藥物如華法林,用于預防血栓形成;以及抗心律失常藥物如胺碘酮,用于恢復和維持竇性心律。了解房顫的發生機理,對于預防和治療這一疾病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