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腫患者因為需要承受長期的疾病折磨經歷漫長的病程所以往往產生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腱鞘囊腫患者一開始大都有僥幸心理,覺得此病對身體沒有什么影響,但隨著時間推移,情況加重,出現活動受限,疼痛腫脹時,才不得不面對,在疾病確診時,患者會出現即不肯承認自己真的患了疾病,又覺得此病極其容易治愈,但在醫生把疾病講解清晰后,患者又會出現不接受現實,產生急躁情緒,恨不得立即服上“靈丹妙藥”,于朝夕之間把病治好。這時他們對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關心,向醫護人員反復“尋根刨底”,向病友“取經”,或翻閱大量有關書籍,渴望得到肯定,希望可以很簡單治愈。但是,目前腱鞘囊腫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特效治療方法。所以迫使廣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無可奈何地去適應漫長的疾病過程。腱鞘囊腫患者隨著病情變化,有時高興有時悲傷、有時滿意有時失望;緊張焦慮憂愁、憤滿、急躁、煩悶等消極情緒也經常出現。
對腱鞘囊腫患者的心理護理,必須緊緊圍繞慢性疾病病程長、見效慢、易反復等特點,調節情緒、變換心境、安慰鼓勵,使之不斷振奮精神,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心理護理應當與生理護理結合進行,做到身心積極效應互相促進。例如,腱鞘囊腫患者少數出現疼痛難忍等癥狀,易引起不良情緒,家屬應當親切安慰,并及時妥善處理,病人自然就會情緒好轉。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單純性的為病人做心理護理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過家屬的積極配合,通過家屬與患者之間的親密關系和熟悉的表達方式,使病人的心理護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護理計劃得以順利實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復,又能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然而我們同時發現大部分家屬也比較緊張、焦慮、恐懼。他們過分照顧病人、夸大病情,對醫務人員提出過高要求,所以我們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屬的心理護理。
影響患者的心理因素有:
1.文化與教養背景
疼痛不僅是身體組織受到創傷或創傷程度的簡單體驗,還與個人對疼痛的原因及后果的認識有關。個人的文化程度和教養在其對疼痛的認識和所產生的感覺和反應中有著重要作用。同樣的刺激,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感覺和反應。疼痛因人而異,因文化程度而異。
2.過去有過疼痛經歷的人
對以后的疼痛感受有一定的影響,如曾經接受過手術而引起難以忍受的疼痛并多次使用麻醉性鎮痛藥止痛者,在第二次手術時就會對手術和疼痛產生恐懼,較小的手術創傷也會使患者感覺疼痛難忍。
心理治療或談話療法,就是運用心理學的原則和方法,通過語言、表情、姿勢、行為,以及周圍環境來影響及改變患者原來不健康的認識、情緒及行為等,從而達到改善其心理狀態,端正其對疾病的認識,解除顧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或緩解患者現有癥狀的目的。如果不及時進行心理護理,患者會心情郁悶,喪失治療信心。
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做好預防,囑咐患者家屬做好陪伴和安慰,積極面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