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是結腸的一部分,位于結腸的最下端和直腸交界的部位,在左髂嵴處起自降結腸,沿左髂窩轉入盆腔內,全長呈乙字形彎曲,至第三骶椎的平面續于直腸,長約40cm左右,比較容易引發結腸炎、腸梗阻、結腸癌等疾病。
1、結腸炎:
結腸炎多是由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引起,患者常常表現為腹瀉、腹痛、黏液便及膿血便等癥狀。結腸炎治療方法主要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可遵醫囑選擇氨基水楊酸類的藥物治療,如柳氮磺吡啶等。
2、腸梗阻:
乙狀結腸也是腸梗阻的多發部位,因為這個部位比較彎,干燥的大便難以通行,容易引起腸梗阻的情況。當患者有腹痛、腹脹、停止排氣、排便等情況時,應立即就醫。
3、結腸癌:
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于結腸部位的惡性腫瘤,好發于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患者早期一般無明顯癥狀,中晚期可表現為腹脹、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等情況,嚴重者常常伴有貧血、低熱、乏力、消瘦、下肢水腫等癥狀,治療上根據病情程度常采用手術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