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患者出現黃疸,主要是由于胰腺炎癥波及膽管,造成膽管阻塞或損傷,進而導致膽紅素排泄受阻,表現為皮膚和鞏膜黃染。治療時需綜合考慮藥物治療、內鏡治療及外科手術等方式,以解除梗阻、控制炎癥、保護肝功能。
胰腺炎導致黃疸的具體原因及治療方法如下:
1、膽管阻塞
胰腺炎時,胰腺腫大可能壓迫膽總管,造成膽汁排泄不暢,進而出現黃疸。此時,除了積極治療胰腺炎外,還需利用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進行膽管引流,以減輕黃疸癥狀。
2、肝功能受損
胰腺炎癥可能通過淋巴或血液循環波及肝臟,造成肝功能損害,影響膽紅素的正常代謝。治療上,除了使用抑制胰酶活性的藥物(如奧曲肽、生長抑素)外,還需應用保肝藥物(如還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二銨)來保護肝臟功能。
3、合并膽道感染
胰腺炎患者有時合并膽道感染,這也會導致黃疸的出現。此時,應根據病原學檢查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如頭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西司他丁等)控制感染。
4、胰頭假性囊腫形成
胰腺炎后可能形成假性囊腫,特別是位于胰頭部的囊腫,可能壓迫膽總管下端而引起黃疸。小的假性囊腫可保守治療,大的或持續增長的囊腫則可能需要外科手術切除。
5、膽源性胰腺炎
若胰腺炎由膽道疾病引起,原發膽道問題(如膽總管結石)也可能導致黃疸。這類患者需要解決原發膽道問題,如通過手術取石或內鏡取石來消除梗阻。
綜上所述,胰腺炎患者出現黃疸的原因多種多樣,治療時需針對具體原因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以確保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