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是一種常見的血液系統疾病,根據其病情發展,可分為三期,一般為缺鐵期、缺鐵性紅細胞生成期和缺鐵性貧血期。每一期都有其特定的臨床表現和治療重點。
1、缺鐵期:
此期主要表現為體內貯存鐵減少,但血紅蛋白合成尚未受到影響。患者可能無明顯癥狀,但通過血清鐵蛋白檢測可發現異常。此時,應注重補充富含鐵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等。
2、缺鐵性紅細胞生成期:
進入此期,體內貯存鐵進一步減少,紅細胞生成所需的鐵也開始不足。患者可能出現輕度貧血癥狀,如面色蒼白、易疲勞等。治療上,除了飲食調整外,可考慮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糖漿、蛋白琥珀酸鐵口服溶液等。
3、缺鐵性貧血期:
這是最嚴重的階段,此時紅細胞內缺鐵明顯,導致血紅蛋白合成嚴重不足。患者貧血癥狀顯著,可能伴有心慌、氣短等癥狀。治療上應加大鐵劑補充力度,必要時可給予注射用鐵劑,如右旋糖酐鐵注射液。同時,應積極治療可能存在的慢性失血等病因,并注意補充維生素C等促進鐵吸收的物質。
針對缺鐵性貧血的治療,還需注意個體差異,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在治療過程中,定期監測血紅蛋白和鐵代謝指標,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是確保治療效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