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滯血瘀患者艾灸一般有用。
氣滯血瘀是指氣機郁滯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現的證候,臨床以肝臟經脈部位出現的疼痛和痞塊為主要特征,發生多與情志不暢、跌仆閃挫、外邪侵襲等因素相關。
艾灸是中醫上的一種治療方式,是用艾葉制成的艾灸材料產生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紊亂的人體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艾灸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此外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而艾灸可產生熱量,有助于氣血的運行。因此氣滯血瘀患者進行艾灸一般有用。
但患者需要注意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艾灸,不可盲目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