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臨床上常稱為心肌梗死,是一種極為危險的心血管疾病,它確實會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導致心肌嚴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最終引起心肌壞死。
心肌梗死發病急驟,若不及時救治,大面積心肌壞死會直接導致患者死亡。即使在現代醫療條件下,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仍然較高。
心肌梗死會損害心臟的收縮功能,導致心臟射血能力下降,進而引發心力衰竭。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乏力、水腫等癥狀,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心肌梗死后,心肌的電生理特性發生改變,容易誘發心律失常。嚴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等,可在短時間內致患者于死地。
當心肌梗死面積廣泛時,心臟輸出量急劇減少,導致全身組織器官灌注不足,引發心源性休克。這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需要立即進行搶救。
心肌梗死后的壞死心肌在修復過程中可能發生變薄、脆化,承受壓力能力下降,最終導致心臟破裂。這是一種極為嚴重的并發癥,患者預后極差。
治療心肌梗死的關鍵在于早期診斷和及時干預。溶栓藥物如尿激酶、鏈激酶等,以及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在心肌梗死的急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等血管介入技術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然而,預防始終優于治療,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素,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于降低心肌梗死的發生風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