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結痂了但走路還是很疼考慮是恢復期較短、活動時間過長、傷口感染、過敏、半月板損傷等原因所致,可以通過加強生活護理、應用藥物、手術等方式改善,如有不適癥狀,建議及時就醫。
1、恢復期較短:
膝蓋結痂后深層的軟組織肌肉不能立刻愈合,局部肉芽還未完全生長,在走路時則會出現局部疼痛,此時屬于恢復期較短所致,一般隨著時間的不斷延長,深層軟組織肌肉愈合后,這種癥狀則會逐漸減輕與消失,因此無需特殊治療,保持合理的生活習慣即可。
2、活動時間過長:
如果膝蓋結痂了走路的時間過長,容易對結痂部位造成反復的牽拉,局部張力增加后則會出現明顯疼痛感。此時應適當的減少走路時間以及走路頻率,能夠發揮改善作用。
3、傷口感染:
若膝蓋結痂后傷口部位出現了感染,在炎癥的不斷刺激下,則會出現走路時刺痛感、腫脹等現象。可以遵醫囑在飯前或飯后飲用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顆粒、頭孢呋辛酯顆粒等抗生素類藥物治療。
4、過敏:
若膝蓋結痂部位接觸易過敏物之后,會使皮膚的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進而引起皮膚紅腫、痛癢等癥狀,結痂部位的皮膚也容易失去正常彈性,走路時則會加重原有不適癥狀。一般可以遵醫囑用35~38℃的溫水送服鹽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鹽酸苯海拉明片等藥物治療。
5、半月板損傷:
如果膝蓋結痂后,半月板出現了損傷,則會影響半月板的正常結構與功能,在走路時則會對受損的半月板造成擠壓,進而引起劇烈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可以在醫生操作下通過半月板縫合術、半月板置換術等手術方法治療,術后建議每日用醫用碘伏、醫用酒精對傷口部位進行消毒處理,以預防局部感染。
無論是哪種因素引起的上述現象,在恢復期間都需要保持科學合理的起居習慣以及飲食習慣,以縮短恢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