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骨量丟失12%以上就判斷為骨質疏松癥。
一個人的骨量通過骨密度儀的測定可以得到不同的數值,比如在脊柱或髖部,是常規測定的兩個部位。一般骨量丟失12%以上就可以定義病人存在明確的骨質疏松。通常需要藥物治療,具體藥物有鈣片、骨化三醇和阿侖膦酸鈉等,可以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維持現有的骨密度,防止骨密度繼續減低。
骨密度低于-2.5g/cm3,意味病人容易發生骨折,負得越多,比如-3g/cm3,甚至-4g/cm3,甚至還有-5g/cm3的病人,骨質疏松的程度越嚴重。這類病人更容易發生脊柱或者髖部骨折。并且患者容易在跌倒時發生橈骨遠端骨折或者上肢肱骨干骨折,甚至是肱骨頸骨折。但是T值低于-2.5g/cm3并不是不會發生骨折,T值低于-2.5g/cm3到正常的T值,實際上都屬于骨量減少。
骨量丟失的病人容易在外傷或者相對輕微暴力的作用下發生骨折,所以這是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的病人,只要其T值測量在骨量丟失或者骨質疏松區間,都有容易發生骨折的風險。因此患者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跌倒,預防骨質疏松導致的骨折,或者發生骨質疏松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