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腸和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其病理特征包括黏膜糜爛、潰瘍形成和炎癥反應,常導致腹痛、腹瀉及黏液膿血便等癥狀。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復雜,涉及遺傳、免疫、環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其中,腸道免疫系統的異常激活被認為是關鍵環節,導致大量炎癥介質釋放,損傷腸黏膜屏障。
治療上,目前主要采用藥物治療結合生活方式調整的綜合策略,具體如下:
1、抗炎藥物:如5-氨基水楊酸類藥物,能夠減輕腸道炎癥,是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的首選治療。
2、免疫抑制劑:對于癥狀較重或對5-氨基水楊酸反應不佳的患者,可使用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劑,通過抑制免疫細胞活性減少炎癥損傷。
3、生物制劑:新型生物藥物如抗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單克隆抗體,能有效中和炎癥因子,顯著改善患者癥狀。
4、激素治療:在急性加重期,短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可迅速控制病情。
5、手術治療:對于藥物治療無效或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患者,可考慮手術切除病變腸段。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理機制復雜,治療需綜合考慮病情嚴重程度和患者個體差異。隨著新型藥物的不斷涌現,未來治療策略將更加精準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