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37歲要不要生二胎
病情描述:
37歲要不要生二胎
答醫生回答
病情分析:
對于37歲的女性要不要生二胎,那得根據女性的具體情況來進行選擇。比如37歲的女性確實還有生育要求,卵巢功能又正常,那就可以考慮生二胎,只是在懷孕以后是屬于高齡孕婦,容易引起各種并發癥,所以要定期進行產檢來判斷胚胎的生長發育情況。
意見建議:
一般都建議這類女性在懷孕以后,要先檢查血hcg激素和孕酮情況,而且還要檢查彩超,來判斷是宮內孕還是宮外孕,同時還建議在備孕前三個月,就要服用葉酸來預防胎兒神經血管的畸形。
為你推薦
-
藥流后要不要清宮如果出現明顯的宮內殘留,殘留腫塊大于兩厘米以上則建議行清宮術。若殘留腫塊面積比較小,小于一公分之內,出血量少,沒有明顯的腹部疼痛,建議先口服縮宮素,促進子宮收縮,擇期復查婦科彩超,判斷殘留物排出的情況,若能完全排除,則避免清宮,否則建議行清宮術。一般藥物流產用于妊娠49天之內,服藥時間越早,流產效果越好。一般如果正規服藥,口服流產藥的流產成功率在90%以上,所以如果按照口服藥物來流產,在服藥后第三天90%的病人能夠排出完整的胎囊。若胎囊沒有完全排出來,則病人可能會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有的病人間斷伴有下腹部疼痛,如出現這樣的情況建議盡早去醫院復查婦科彩超,判斷有沒有宮內殘留。01:48
-
黑痣要不要去除正常人每個人身上都有幾顆黑痣,正常情況下黑痣建議是不需要去除的,但是如果黑痣發生了變化,第一個痣在增大,長得越來越大,第二個就是痣表面有隆起,或者痣出現疼痛、瘙癢等等,只要是出現這種情況建議是需要去除的。另外,對于容易摩擦的部位,每個人都容易摩擦的部位,比如眼周、眼緣的痣,或者口唇上的黑痣,有惡變的可能性,建議是需要切除的。而對于身體其他部位的黑痣,如果有變化就需要進一步手術切除,沒有變化可以觀察。01:12
-
37歲要不要生二胎37歲要不要生二胎與個人的生育要求有一定的關系。但37歲的女性屬于高齡孕婦,如果生二胎有一定的風險,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糖尿病的幾率相對增加。如果37歲的女性有備孕計劃時在孕前最好完善孕期保健工作,做好各項孕前檢查,給予葉酸口服,預防新生兒神經管畸形的發生。如果懷孕一定要定期產檢,尤其是在孕早期一定要確定宮內妊娠,而且胚胎發育正常的情況下才可以繼續妊娠,定期產檢。以上方案僅供參考,具體藥品使用請結合自身情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用藥。語音時長 01:17”
-
懷孕了二胎糾結要不要懷孕了如果二胎沒有什么缺陷,或者是發育一切正常的情況下,個人建議應該保留,因為留給孩子多少的財富,都不如留給孩子一個親人,等我們長大了老了,孩子長大之后有一個陪同的親人,到時候也不會覺得孤單。而且懷孕期間建議可以吃一些葉酸,因為葉酸是防止胎兒畸形的,沒吃的話如果體內葉酸較多或者是每天吃兩個香蕉的話,也可以補充到葉酸,葉酸能夠促進嬰幼兒神經細胞與腦細胞的發育,如果是在三歲以下的嬰幼兒,使用中適當的添加葉酸,能夠促進孩子腦細胞的生長,提高智力,同時也能夠預防其他的疾病。而且同時孕期盡量不要做什么太大的運動,比如說暴走這些都不建議做,建議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做一些簡單的運動,而且平時應該保證室內的通風,盡量能夠做到,就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運動,而且孕婦應該保持良好的心情,不管是頭胎還是二胎,都是我們的孩子,所以不要有太多的糾結,也不要因為性別上有太多的壓力,這樣對于生產之后的寶寶大腦發育是非常好的。語音時長 1:50”
-
37歲生二胎是否太晚病情分析:有正常的月經就會有正常的排卵,就會有懷孕的可能,超過35歲就屬于是高齡產婦,懷孕和生產時風險會比較大一些,根據身體的狀況,如果身體健康的話是完全可以的。意見建議:懷孕的前三個月和懷孕后的前三個月,每天服用一片葉酸,預防小兒神經管缺陷,按時產前檢查,16到20周做唐氏篩查,22到26周做四維彩超排畸檢查,注意休息,不要過度勞累,多喝水,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保證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暢。
-
37歲生二胎晚不晚病情分析:一般來說35歲以上就屬于高齡產婦了。37歲生二胎也屬于高齡產婦,但是不算太晚。在備孕之前一定要去醫院做一個孕前的檢查。意見建議:在備孕期間一定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緩解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保證休息和睡眠,不吸煙,不喝酒,不熬夜,不飼養小動物,不接觸毒物。
-
37歲要不要生二胎37歲要不要生二胎與個人的生育要求有一定的關系。但37歲的女性屬于高齡孕婦,如果生二胎有一定的風險,患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糖尿病的幾率相對增加。如果37歲的女性有備孕計劃時在孕前最好完善孕期保健工作,做好各項孕前檢查,給予葉酸口服,預防新生兒神經管畸形的發生。如果懷孕一定要定期產檢,尤其是在孕早期一
-
37歲要不要生二胎37歲是可以生二胎的。但是由于年齡較大,所以在懷孕前一定要到醫院做一下詳細的身體檢查,明確身體各項指標的健康情況。同時也要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緊張,并且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能過度勞累。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提高自身的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