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會發熱嗎
病情描述:
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會發熱嗎
答醫生回答
病情分析: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在潛伏期內一般是不會出現發熱等任何癥狀的。但是它在潛伏期也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傳染性比較強的傳染病。
意見建議:
建議盡量不要接觸有發熱、咳嗽等可疑癥狀的人群,不要去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外出佩戴好口罩,勤洗手,正確洗手。
為你推薦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毒潛伏期是多久新冠病毒的潛伏期一般不會超過2周,大部分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3~7天,就會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但部分患者可能會在2周以內出現相關的癥狀,但也有極少數的患者在感染病毒之后20多天,才會出現相關的臨床癥狀。所以患者的體質不同,感染病毒之后發病的時間也是不同的。所以在新冠疫情期間,對于有相關癥狀的患者,隔離期間要超過14天,在集中醫學隔離觀察的期間還要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比如在14天的集中醫學觀察結束后,進行兩次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且兩次采樣標本是在間隔24小時以上,病人就可以進行居家的醫學觀察,但是還要進行相應的核酸檢測,觀察病情的發展變化來進行下一步的治療。02:03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潛伏期最長時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在目前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上來看,潛伏期一般為1~14天,多數在3~7天開始發病,但也有認為潛伏期可以超過14天。人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早期可能沒有特殊性的臨床癥狀,和正常人一樣,但是病毒在體內復制,就具備了一定的傳染性,所以要保持有效的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是非常有必要的。新冠病毒感染發病之后,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發熱、干咳、乏力,少數患者也會出現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腹瀉、味覺減退等癥狀,在病情進一步加重的時候,會出現呼吸困難、氣促、呼吸衰竭,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癥狀。所以在鑒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時候,一定要早期做新冠病毒核酸的檢測,有必要時需要做肺部CT的檢查。02:01
-
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會發熱嗎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潛伏期不會發熱。在潛伏期的時候不會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因為在潛伏期內病毒不會復制和增生,對身體的健康并不會造成影響,在這期間不會有任何感覺和不舒服的現象,做檢查也不會檢查出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潛伏期一般是3-7天,特殊情況下是能夠達到14天左右,如果沒有出現任何的癥狀,但是有過密切接觸的時候,應該注意做好隔離措施。在隔離期間應該注意檢查體溫,每天2次,如果出現了體溫增高,伴隨有發熱或者是出現干咳,鼻塞,腹瀉的現象的時候,需要及時的去醫院進行檢查。語音時長 01:12”
-
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會發燒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伏期一般不會發燒,如果出現發燒了以后,一般提示新型冠狀病毒已經發病了,那這個時候應該特別的注意,應該及時的到醫院就診,及時的完善胸部CT、血常規,以及病毒核酸的檢測等方面檢查來明確診斷,及時的給予治療。同時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人,應該重點關注病人的流行病學的資料,關注病人是否來自疫區,或者是否接觸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人,同時應該關注病人在隔離期間或者發病了以后,跟哪些人群有過接觸,做好更好的防范,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的大面積的傳播。語音時長 01:17”
-
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會發燒嗎病情分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在潛伏期是沒有癥狀的,所以一般不會發燒。潛伏期一般2-4天,過了潛伏期之后就會出現一些癥狀,例如發熱,乏力,干咳等,輕癥的患者可能沒有肺炎表現,僅僅出現發熱以及乏力。意見建議:懷疑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可以到醫院進行病毒核酸的檢測,在診斷期間應注意自我隔離,避免將疾病傳染給身邊的人。
-
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會發燒嗎病情分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在潛伏期的時候,患者沒有任何的臨床癥狀表現。所以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伏期內是不會導致發熱的,而出現發熱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往往不是潛伏期。意見建議:首先要監測體溫,控制體溫,當體溫超過38.5℃,使用退熱藥物以及聯合物理降溫。同時積極的對癥治療,緩解病人的不適癥狀。治療期間患者飲食建議以清淡飲食為主,可以適當的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如哈密瓜、西紅柿等。
-
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會發燒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在其潛伏期內是不會出現任何癥狀的,因此也不會出現發燒的臨床表現。雖然潛伏期內沒有任何臨床癥狀,但是患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建議對于近期接觸過感染者或從疫區返回的人員進行密切的醫學觀察及隔離。目前已發現部分患者不出現發熱的癥狀或者以低熱為主。因此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不能以發燒及發燒的度數
-
新型冠狀病毒潛伏期會發燒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伏期一般不會發燒,如果出現發燒了以后,一般提示新型冠狀病毒已經發病了,那這個時候應該特別的注意,應該及時的到醫院就診,及時的完善胸部CT、血常規,以及病毒核酸的檢測等方面檢查來明確診斷,及時的給予治療。同時對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人,應該重點關注病人的流行病學的資料,關注病人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