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骨折的復位標準
病情描述:
骨折的復位標準
答醫生回答
病情分析:
骨折的復位標準最主要有解剖復位和功能復位兩種標準,解剖復位就是說骨折通過復位以后恢復了正常的解剖關系,對位和對線完全良好,稱為解剖復位,這種一般是簡單骨折可以達到解剖復位。第二個就是功能復位,經過復位以后骨折端沒有恢復原來完全的正常解剖關系,但是骨折愈合以后,但是對肢體的功能沒有明顯的影響,這種就稱為功能復位。因為每一個部位功能復位的要求不一樣,所以說復位標準也不一樣,在臨床中除了這種簡單骨折多數的骨折達不到解剖復位,但是能夠達到功能復位標準就可以了。功能復位標準一般是主要有以下幾個標準,第一就是骨折旋轉移位分離移位必須完成矯正。第二個就是成人下肢縮短移位不超過一個公分,兒童沒有骨骺損傷,下肢縮短不超過兩個公分,在日后發育過程中可以校正。第三個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輕微的向前后成角,與關節方向活動一致,這個影響不大。但是向側方成角與關節方向垂直,必須往下矯正。再就是上肢骨折,如果說比如肱骨干骨折多少有點畸形,對功能影響不大,前臂的雙骨折就要對位對線必須良好,因為前臂運動要求比較高,比如說旋轉、屈伸,這要求對位對線均良好。第四個就是長骨干的橫行骨折,至少要對位三分之一,干骺端骨折至少要對比四分之三。
意見建議:
為你推薦
-
骨折復位后還會錯位嗎骨折復位后,如果選擇的是保守治療,也就是外固定的方式,那么就可能會出現再次的移位。因為骨折的外固定是在皮膚外面的固定,因此固定強度沒有內固定大。如果骨折屬于穩定性骨折,那么外固定后錯位的可能性就小。如果骨折屬于不穩定性骨折,比如粉碎性骨折,那么外固定后錯位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對于不穩定性骨折,我們建議使用內固定手術治療。我們醫院目前對于此類骨折采用的是微創復位,內固定的方式來治療的,這種治療方式對骨折斷端的血供影響較少,使骨折愈合更加容易。01:07
-
骨折復位后移位怎么辦對于病人出現了骨折斷端,在復位以后又再次移位的情況,說明復位的骨折斷端是不穩定的。所以這種情況,就需要讓患者進行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因為如果不行手術復位內固定,就很容易導致移位的骨折斷端,出現畸形愈合,從而后期就會引起肢體部位力線的改變,就會導致病人出現,肢體部位的負重活動部分受限的情況。并且肢體力線的改變,以后還容易導致肢體關節,在受力的時候出現不均衡的情況,會出現異常的摩擦,后期很容易導致骨關節過早地出現退變,引起骨性關節炎的情況。01:08
-
骨折復位標準?一,骨折部位的旋轉移位、分離移位必須完全矯正。二,縮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應超過1厘米。兒童若無骨垢損傷下肢縮短并在2厘米以內,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自行矯正。三,成角畸形,骨折輕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與關節活動方向一致,日后可在骨痂改造期內自行糾正,向側方成角移位與關節活動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糾正必須完全復位,否則關節內外側負重不平衡易引起創傷性關節炎,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肱骨干稍有畸形對功能影響不大,前臂雙骨折則要求對位對線均好,否則影響前臂旋轉功能。四,長骨干橫形骨折,骨折端對位置少達三分之一左右,干骺端骨折至少應對為四分之三左右。語音時長 1:25”
-
骨折的復位標準1.骨折的復位標準,包括解剖復位和功能復位,骨折端通過復位,恢復了正常的解剖關系,對位對線完全良好時,成為解剖復位,經復位后,兩骨折端隨為恢復至正常的解剖關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影響者成為功能復位,每一部位,功能復位的要求均不一樣,一般認為,功能復位的標準是,骨折部位的旋轉移位,分離移位必須完全矯正。2.縮短移位,在成人下肢骨折不超過1厘米,兒童若無骨垢損傷,下肢縮短在2厘米以內,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自行矯正。3.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輕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與關節活動方向一致,日后可在股價改造其自行矯正,向側方成角移位,與關節活動方向垂直,日后不能矯正,必須完全復位,上肢骨折要求也不一致,股骨干稍有畸形,對功能影響不大,前臂雙骨折,則要求對位對線均良好,否則影響權利旋轉功能。語音時長 1:39”
-
尺骨橈骨骨折復位標準對于尺橈骨骨折的病人復位的標準等同于關節內的骨折,因為尺橈骨主要是組成前臂的骨性支架,因為前臂牽扯到旋轉的功能,所以說尺橈骨骨折以后,復位的標準主要是骨折端對位,對線良好,以免后期骨折出現移位,畸形愈合,從而就會影響前臂的旋轉功能,就會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所以尺橈骨骨折的病人復位的標準等同于關節內的骨折一定要將骨折端對位對線,以免后期影響前臂的功能。
-
踝關節骨折的復位標準是什么病情分析:踝關節骨折的復位標準應達到解剖復位,即保持關節面平整,避免引起創傷性關節炎,下脛腓關節、脛距關節保持良好對合關系,愈合后不會影響關節功能以及關節活動度。意見建議:踝關節骨折需要進行X線檢查,根據骨折嚴重程度確定治療方案,如果斷端移位不明顯,可以石膏固定保守治療,如果移位明顯需要手術切口內固定治療。恢復期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避免關節僵硬黏連。
-
骨折復位標準骨折包括解剖復位和功能復位。解剖復位,骨折端通過復位恢復了正常的解剖關系,對位、對線完全良好時稱為解剖復位,也是最理想的復位狀態。功能復位復,經復位后兩骨折端雖未恢復正常的解剖關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影響者,稱為功能復位。每一部位功能復位的要求均不一樣,一般認為,功能復位的標準是:1、骨
-
骨折的復位標準有哪些骨折后,骨折兩端最理想的位置是達到解剖位置,即骨折對位、對線良好,恢復原來解剖位置。某些部位的骨折,雖未能達到解剖復位,但愈合后,肢體的功能無明顯影響,這就稱為功能復位。若為了追求解剖復位,而進行多次的手法復位,濫用粗暴方法或輕易采用切開、復位等方法,都是錯誤的。反復多次的手法復位不僅增加軟組織的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