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并不是肝炎的專利,黃疸是由于血中膽紅素異常升高,使黏膜皮膚組織及體液發生黃染的表現。
正常人血中總膽紅素含量為17.1毫摩每升,濃度升至17.1-34.2毫摩爾每升時,為隱性黃疸,即肉眼未見黃染。當其升高至33.2毫摩爾每升時,即為顯性黃疸。
黃疸可分為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三種,肝炎病人的黃疸屬于肝性及肝細胞黃疸,病毒性肝炎多為無黃疸型,只有少數病人會有黃疸。
黃疸有輕重之別,但都代表著肝實質的損害,黃疸顏色深說明肝實質受了重創,肝細胞壞死嚴重,肝炎時肝細胞會受到免疫細胞t細胞的攻擊,致使肝細胞功能衰退,不能完全處理來自紅細胞的膽紅素,加之急性期肝實質充血、水腫和變性,使膽汁排泄不暢,膽紅素異常升高,隨之黃疸形成。
急性期的黃疸病程異常,肝細胞性黃疸也就有可能變成肝后型及阻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多發生于慢性期,在此期中肝小葉遭到破壞,新生的肝細胞團排列無序,阻礙通道,膽紅素不能順向流入膽道,而逆向入血形成了阻塞性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