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按發病機制可分為慢性穩定性心絞痛及不穩定性心絞痛兩類,其中不穩定性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稱為急性冠脈綜合癥。
一,慢性穩定性心絞痛也稱勞力性心絞痛。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管腔狹窄,管腔直徑減少50%至75%,體力或精神應激可誘發心肌缺血引起心絞痛,同時心肌無氧代謝中某些產物如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質或類似激肽的多肽類物質,刺激心臟內傳入神經末梢,且常傳播到脊髓段的皮膚淺表神經,引起疼痛的放射,發作時疼痛為壓榨樣,有壓迫或擠壓感,一般持續數分鐘至十余分鐘,多為三到五分鐘,極少超過三十分鐘。發作停止后,疼痛緩解或服用含服硝酸酯類藥物可以緩解。臨床上,心絞痛發作常由體力勞動或情緒激動所誘發。
二,不穩定性心絞痛,常稱變異性心絞痛。主要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不穩定型瘢塊、纖維帽破裂或斑塊內出血,表面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或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其心絞痛發作不一定與勞累有關,可在休息時或睡眠中發作,心絞痛程度重,且時間較長,可達數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