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性胃炎分為急性糜爛和慢性糜爛兩級。急性糜爛胃炎是以胃黏膜多發性糜爛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稱急性胃黏膜病變或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它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0%。
慢性糜爛性胃炎又稱疣狀胃炎或痘疹狀胃炎,一般僅見飯后飽脹、反酸、噯氣、無規律性腹痛及消化不良等癥狀。它的病因包括內源性因素,危重疾病比如嚴重的創傷,大面積燒傷,敗血癥,顱內的病變,休克及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等嚴重應激狀態等等。急性糜爛性胃炎的常見病因,外源性因素,包括某些藥物比如非甾體類抗炎藥,類固醇激素,某些抗生素,酒精等均可損傷胃黏膜屏障,導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氫離子回滲入胃黏膜而引起胃黏膜糜爛出血。
它的臨床表現:急性糜爛性胃炎通常起病較急,在原發病的病程中突發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及黑糞,單獨黑糞者少見。出血常為間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暈厥和休克貧血,出血有上腹隱痛不適或有觸痛,而慢性糜爛性胃炎癥狀多為非特異性的消化不良癥狀,比如上腹隱痛、反酸、餐后飽脹、食欲減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