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有病一般有嘔吐、食欲下降、發熱、腹部疼痛、皮膚發黃等癥狀,出現肝膽疾病后,需要去醫院查明病因后進行治療。
1、嘔吐:
肝膽部位的疾病包括很多,比如膽囊炎、膽結石、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容易導致肝功能下降,容易影響正常的消化功能,患者可能會出現嘔吐的癥狀。
2、食欲下降:
當肝膽部位有病以后,如果沒有積極的進行治療,會影響患者的食欲,出現食欲不振、厭油膩等癥狀。平時需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飲食為主,可以吃新鮮的水果蔬菜,比如黃瓜、雪梨、西紅柿等,這些食物刺激性比較小,每餐可以吃200~300克。
3、發熱:
如果肝膽疾病是炎癥引起的,致病菌滋生繁殖會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身體會產生相應的免疫因子,會對體溫調節中樞造成影響,容易導致體溫高于正常值,可以使用毛巾蘸溫水擦拭額頭、前胸、頸部、腹股溝等部位,水分蒸發能夠帶走體表的熱量,起到物理降溫的作用。
4、腹部疼痛:
患病以后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會持續加重,容易對局部神經造成刺激,腹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如果疼痛感比較嚴重,可以遵醫囑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對乙酰氨基酚片、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等止痛藥物治療,這些藥物可以在飯后用溫水送服。
5、皮膚發黃:
肝膽疾病容易影響膽汁排泄,身體里面的膽紅素無法正常排泄,可能會導致皮膚、鞏膜黃染。平時不要用手抓到皮膚,以免導致局部破損。
由于肝膽部位的疾病比較多,需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具體的疾病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以免病情持續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