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主任醫師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
陳紅教授1984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1989年于北京醫科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曾在日本自治醫科大學循環系內科進行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心臟中心主任、心內科主任。 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的臨床工作和基礎研究,對常見和疑難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診治具有廣泛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重大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脂血癥、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診斷和防治等領域展開了積極探索,主要在中國人群的調脂治療、冠心病的發病機制和轉化醫學研究、急性冠脈綜合征早期預警生物標志物的研發、冠心病早期救治的規范化體系、以及多學科治療心力衰竭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 致力于開展冠心病早期救治的轉化醫學T3階段研究,針對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兩大核心環節,完善并優化冠心病早期救治反應體系,探索適合北京地區的冠心病早期救治模式。2. 基于系統生物學的觀點,從整體的高度出發,綜合運用高通量芯片篩查技術和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探索新型小分子標志物循環microRNAs用于急性胸痛患者的鑒別診斷以及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超早期預警。3. 在國內較早開展了他汀類藥物對中國人群臨床療效方面的研究,創新性地提出了多種適合中國人群的新型調脂方案,并首先在設計嚴格、樣本量較大的中國人群中證實新型調脂治療方案—他汀類藥物聯合貝特類藥物和不同時間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4. 首先在國內發現臨床應用最廣泛的降脂藥物-他汀藥物存在以血管內皮功能損害為主要表現的“撤藥綜合征”,并明確其分子機制。5. 積極開展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機制研究,在多個水平上闡明脂蛋白相關性磷脂酶A2作為動脈粥樣硬化新型治療靶點的價值和機制。6. 積極進行心力衰竭防治方面的臨床實踐,在國內較早建立了心力衰竭多學科治療團隊和非住院狀態下監測、治療和管理的新型模式,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近年來主持并參與了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計劃重大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10余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SCI收錄期刊18篇,包括在心血管領域有影響力的國際期刊如“Hypertension”、“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Hypertension Research”等上發表多篇論文,最高影響因子7.078;主持編撰和翻譯了《血脂異常診斷和治療(第二版)》、《Clinical Lipidology》、《Acute Heart Failure》等學術專著8部;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中華預防醫學科技三等獎、第十二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全國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2007年度中國十大管理英才”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與榮譽10余項
高脂血癥、冠心病、高血壓和心力衰竭的診治,對常見和疑難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