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如何自測體溫
病情描述:
如何自測體溫
答醫生回答
病情分析:
測體溫分了腋測法、口測法、肛測法。腋測法需將體溫計頭端置于病人腋窩深處,囑病人用上臂將體溫計夾緊,十分鐘后讀數。應該注意的是,體溫在活動后或者煩躁狀態下體溫是會升高,需要保持平靜下來測量體溫,這樣體溫才測量的準確。
意見建議:
應注意腋窩處有沒有致熱或者降溫的物品,也應將腋窩汗擦干,以免影響測量的結果。口測法要囑病人測量前十分鐘內禁止飲熱水和冰水,以免影響測量的結果。肛測法多用于嬰幼兒及神志不清者。
病情分析:
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用體溫計測腋下溫度來判斷體溫,在安靜且周圍環境溫度正常的情況下,用干燥的腋窩夾緊體溫計3~5分鐘,使人體核心溫度傳導到腋窩,再傳導到體溫計上,方能正確測量體溫值。
意見建議: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期間,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快速高效便捷的測量體溫,我們可以用紅外線體溫槍測量額部溫度,來判斷其是否發熱。如果大于37攝氏度,我們建議改用體溫計測腋下溫度的方式,再次測量體溫,如果腋下溫度大于等于37.3攝氏度,則為發熱。
為你推薦
-
體溫計測體溫需放置多長時間用體溫表測量體溫具體的時間大約是3~10分鐘,不同部位測量體溫的時間,也是有差異的。在腋窩部位測量體溫的時間是最長的,時間大約是7~10分鐘;而在肛門測量體溫時間大約是3~5分鐘,最低是3分鐘;口腔所測量的體溫時間大約5~7分鐘。所以,具體要測量多久主要是看選擇測量的部位,根據部位來判斷具體測量的時間。01:04
-
在手腕測體溫正常值為多少手腕的正常體溫范圍一般在36-37.2℃之間,但是腕部由于暴露在空氣當中,溫度會隨著外界的溫度而發生變化,一般不作為測量體溫的標準。但體溫超過37℃以上應該考慮是不是有發熱,這時建議復測體溫,可以使用水銀體溫計測腋下體溫。如果有任何癥狀都需要及時鑒別,好早發現、早治療,判斷病情進展的情況及輕重,并且要詳細了解病情,必要時重復測量。01:08
-
怎樣用手自測體溫在沒有體溫計的情況下,如果感覺到自身不適,可以用手背觸摸額頭或腋窩的辦法來檢測自身的溫度有無升高。在體溫升高時額頭和腋窩的溫度會相對升高,手和腳的溫度會發涼。因為此時全身的血管收縮,所以肢體遠端的皮膚會發涼。測量前要保證手的溫度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否則可能會影響測量的效果。如果有任何不適的現象,要建議患者多喝水,注意休息。如果不適癥狀加重要建議服藥或者去醫院進一步的診治。語音時長 01:16”
-
沒有體溫計如何測體溫在沒有體溫計的情況下,如果感覺到發燒,可以用手去測量發燒者的額頭或腋窩等處。一般發燒時,患者的額頭體溫會增高,身體的體溫也會增高,因為血管的收縮,手和腳的溫度可能會發涼,同時人在發燒時一般心率會較往常增快,如果正常時人的心率每分鐘是70次左右,在發燒時體溫每升高1度,心率每分鐘會增加10次左右。同時,還要看患者的癥狀,一般發燒時患者會表現有發冷,畏寒,全身乏力,酸痛,有時還會有頭暈,頭痛等現象,如果感覺到病情較重,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診治。語音時長 01:09”
-
怎樣用手自測體溫病情分析:在用手測量體溫時最好手的溫度不能過涼,也不能過熱,這樣都可能會使測量不夠準確。一般可以用手背去觸摸額頭,或者是腋窩,耳后,脖頸等處,對比下溫度的變化,若明顯高于手的溫度考慮可能有發熱。意見建議:同時還要結合患者自身的癥狀判斷,若是感到全身乏力,酸痛,頭暈,頭痛,畏寒等不適。考慮體溫正處于上升期,此時要多注意休息,多喝水,清淡易消化的飲食。最好要查明發熱的原因,如果是感冒受涼的原因導致了發熱,建議要給予防感冒的藥物治療,比如感冒靈顆粒或者連花清瘟顆粒等。 以上方案僅供參考,具體藥品使用請結合自身情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用藥。
-
沒有體溫計如何測體溫病情分析:沒有體溫計時,可以通過測心率或者是脈搏來估算體溫值。一般情況下,體溫每升高1攝氏度,心率或者是脈搏可增快10~15次左右。如果患者基礎心率為70次/分,基礎體溫為36攝氏度。此時測心率為80到85次/分,則體溫值可能為37攝氏度左右。意見建議:建議盡快購買體溫計測量體溫,或者到醫院就診,測量真實體溫,有助于判斷是否發熱。如果低熱,可以多飲水,勤排尿,注意休息,觀察體溫變化。如果中熱或是高熱,可以給予物理或藥物方式退熱。如果持續反復發熱,則需完善相關檢查,明確病因,對癥治療。
-
怎樣用手自測體溫在沒有體溫計的情況下,如果感覺到自身不適,可以用手背觸摸額頭或腋窩的辦法來檢測自身的溫度有無升高。在體溫升高時額頭和腋窩的溫度會相對升高,手和腳的溫度會發涼。因為此時全身的血管收縮,所以肢體遠端的皮膚會發涼。測量前要保證手的溫度不能過低,也不能過高,否則可能會影響測量的效果。如果有任何不適的現象,要
-
怎樣用手自測體溫在沒有體溫計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觸摸自己的額頭、頸部和手腕等部位,感受體溫是否高于正常。如果感覺這些部位異常發熱,可能是體溫升高的跡象。此時,可以進一步觀察自己是否有發熱常見的伴隨癥狀,如寒戰、頭痛或身體乏力等。除了手感自測,還可以觀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