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癥狀
病情描述: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癥狀
答醫生回答
病情分析:
視網膜母細胞瘤早期無明顯癥狀,嚴重時,會出現視力減弱,瞳孔發白,多數表現為視網膜脫落。此病多發于嬰幼兒中,成人極少,多為遺傳性。
意見建議:
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嬰幼兒,應及時入院治療,確定腫瘤大小,決定是否需要手術。成人可通過激光冷凝或冷凝治療。愈后應保持面部與手部衛生,避免交叉感染。
病情分析:
視網膜母細胞瘤早期癥狀比較隱匿,同時因為是嬰兒發病,無法描述癥狀,大部分情況是由于患兒家長觀察到患兒的瞳孔區發白而被發現。當病情進展到中晚期時,會造成眼壓升高,表現出眼睛充血,發紅,眼球突出,患兒哭鬧不安等癥狀。
意見建議:
如果有上述表現,需要及時到醫院的眼科進行眼底檢查,眼科B超檢查,眼眶部的CT或磁共振檢查等來確診。處理上可以通過激光或手術等方式治療。
為你推薦
-
視網膜脫落的癥狀視網膜在它原來的解剖位置上,有一個良好的營養狀態,這是維持我們視力的最重要的基礎。一旦視網膜脫落,離開了原來的解剖位置,細胞的營養就會迅速地受到影響,而產生不可逆的變化。患者出現的癥狀,就是視力迅速地下降,在視野當中有某一個范圍像拉幕,戲劇舞臺上,拉大幕一樣的這種感覺,就是從某一個方向上有一塊黑影,逐漸地往中間發展,迅速地擴散,這個癥狀是非常明顯的,患者一般來說,不會忽略掉這個癥狀。所以視網膜脫離會非常嚴重地,迅速地使得患者的視力下降,視野受到嚴重的影響。01:22
-
神經母細胞瘤的臨床分期神經母細胞瘤臨床分期,大家比較認同根據腫瘤部位來分期,如果腫瘤限于腎上腺,或者脊椎旁一側,我們叫它一期。如果往周圍擴散,周圍有淋巴結的一些轉移,叫臨床二期。如果在脊椎部位跨過中線的,就叫臨床三期。還有第四期,就是發生遠處轉移的,遠處轉移就是除了腫瘤原發部位以外,在骨、骨髓和其他地方,也可以發生轉移,這是第四期。神經母細胞瘤,還有一種特殊時期,我們叫4S期,4S期過去是指12個月之內的,現在的新概念是18個月之內的,原發腫瘤在一期或二期,可以發生皮膚、骨髓或肝的轉移,而沒有其它骨和淋巴結的轉移,另外骨髓的轉移要小于10%,這就叫4S期。它的特點就是年齡小,治愈效果好,還有一些可能自愈。01:37
-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癥狀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來源于光感受器前體細胞的惡性腫瘤,常見于三歲以下兒童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可單眼、雙眼先后或同時罹患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成人中罕見。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臨床表現復雜可表現為結膜內充血,水腫,角膜水腫,虹膜新生血管,玻璃體渾濁,眼壓升高及斜視等,本病易發生顱內及遠處轉移,常危機患兒生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肌早期治療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語音時長 1:36”
-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病理視網膜母細胞瘤在病理組織學上有未分化型與分化型兩種,前者占病例中的大多數,惡性程度高,后者僅限于部分病例,惡性程度低。未分化型主要由小圓形神經母細胞構成,瘤細胞胞漿少,細胞核染色深,分裂像多見,分化型主要由方形或低柱狀細胞構成,瘤細胞環繞一個圓形腔隙,排列如菊花瓣狀,在腔隙內有時可隱約見到類似錐細胞和桿細胞樣的突起。語音時長 1:02”
-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癥狀有哪些開始在眼內生長時外眼正常,當腫瘤增殖突入到玻璃體或接近晶體時,瞳孔區將出現黃光反射,此時常因視力障礙出現瞳孔散大、白瞳癥或斜視而被家長發現。眼底改變:可見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單發或多發,白色或黃色結節狀隆起,表面不平,大小不一,有新生血管或出血點,玻璃體內可見大小不一的白色團塊狀混濁。
-
視網膜母細胞瘤幾歲病情分析:視網膜母細胞瘤一般在三歲之前發病,是兒童眼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視力,如果治療不及時甚至會威脅生命,患者一般因為白瞳癥就診。意見建議:一旦確診為視網膜母細胞瘤,要盡早進行治療,通常發病的早期可以考慮激光治療或者是高選擇性化療藥物治療。如果腫瘤的瘤體已經比較大,通常需要通過手術切除,例如需要做眼球摘除術等。
-
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癥狀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絕大多數患兒在三歲前發病,少數患者雙眼發病,無種族、地域、性別差異。其主要癥狀為:由于腫瘤大多發生于嬰幼兒期,早期不會被家長注意,往往腫瘤發展到后極部,經瞳孔可以見到黃白色反光,或者因為視力低下而失用,造成失用性斜視,患兒因高眼壓疼痛而哭鬧時被發現而就醫
-
視網膜母細胞瘤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罕見病,患病人群多為5歲以下的幼兒,在新生兒中的患病率為20000分之一,因該疾病的罕見性,多數患兒就醫時已到該疾病的中后期,因患兒年齡普遍較小,無法自述視力情況,給該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多數家長發現孩子患病是在患兒眼中瞳孔處,患病后瞳孔發白或黃色反光,類似貓眼,這個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