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可能是母乳攝入量少、遺傳因素、代謝器官未發育成熟、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較高、肝臟UGT酶基因多態性等原因造成的,可以去醫院完善相關檢查,作出明確的判斷。
1、母乳攝入量少:
母乳性黃疸通常指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在生后1~3個月內仍有黃疸。若是母乳的攝入量相對較少,可能會導致膽紅素在腸道中的吸收增加,進而會引起母乳性黃疸。
2、遺傳因素:
臨床研究認為該疾病的發生原因和遺傳因素有關,若是直系親屬中有人患病,則會增加患病的幾率。
3、代謝器官未發育成熟:
新生兒或嬰兒的肝臟、腸道等膽紅素代謝器官未發育成熟,因此可能會影響膽紅素代謝,誘發本病。
4、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水平較高:
母乳中的此種酶可以促進膽紅素的分解和吸收,所以當此種酶水平過高時,則會誘發疾病。
5、肝臟UGT酶基因多態性:
這種酶是肝臟中負責代謝膽紅素的一種酶,若是這種酶的基因多態性存在缺陷,則會導致膽紅素的代謝發生障礙,引起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一般只會引起皮膚黃染,并不會引起其他不適感,通常無需進行特殊治療,可自行緩解。